中信集团1979年由荣毅仁先生组建。成立以来,中信集团充分发挥了经济改革试点和对外开放窗口的重要作用,通过引进国外资金、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,按照国际惯例办事,在计划经济体制中探索走市场经济的道路,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,在国内外树立了良好信誉和形象。目前,中信集团已发展成为一家具有较大规模的跨国综合性企业集团。
多元中信
中信集团按照“践行国家战略、助力民族复兴”的使命要求,以“打造卓越企业集团、铸就百年民族品牌”为发展愿景,以“深化国企改革、加强科技创新和融入区域战略”为工作主线,深耕综合金融、先进智造、先进材料、新消费和新型城镇化五大业务板块,致力于成为践行国家战略的一面旗帜,国内领先、国际一流的科技型卓越企业集团。
责任中信
承前启后,继往开来。站在中信40年后再出发的起点上,我们将继续秉承“诚信、创新、凝聚、融合、奉献、卓越”的中信核心价值理念,践行“32字中信风格”,不断完善员工管理、环境管理、品牌管理和公益管理,为践行社会责任提供新可能,与国家、与社会、与时代同呼吸、共命运,共创自然与人类的美好未来。
当前语言版本:中文

11月11日,新华社聚焦报道中信泰富能源首个集中式农光互补项目——桐庐79.7MW/100.8MWp农光互补共富示范项目(一期)成功并网发电,形成光伏发电和种植一体化的循环经济产业,直接拉动当地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,为丘陵地区提供了“生态优先、农光共赢”的可持续发展方案。

航拍农光互补共富示范项目(图片来源:新华社)

在光伏组件下生长的茶树(图片来源:新华社)
原文如下:
11月8日,在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合村乡,采用山地柔性支架集中式光伏项目——桐庐79.7MW/100.8MWp农光互补共富示范项目(一期)成功并网发电。
“农光互补”高效利用土地资源,实现生态种植与光伏发电协同发展。在沿山势铺成的“蓝色能源带”光伏组件下,原生态植物与茶树等耐阴经济作物共生,既实现“一地两用”的土地立体利用,又通过植被覆盖减少山地生态扰动,形成光伏发电和种植一体化的循环经济产业。
该项目仅使用园地建设,严守生态红线。同时,针对浙南地区地形复杂、生态敏感等情况,项目创新采用无人机集群吊装与高强度预应力柔性支架系统,实现“零便道”施工,通过2米以上净空设计、17.5米跨度支架结构,为作物生长与农事作业预留充足空间,土地利用率较传统模式提升30%以上,创新破解了“生态保护与能源利用”的核心矛盾。项目总投资达4.3亿元,投用后将为当地带来年均数百万元稳定税收,形成“土地租金+务工收入+分红”增收链,直接拉动当地村集体经济增收。
在“双碳”与乡村振兴融合背景下,该项目采用“板上发电、板下种植、集体受益、农民增收”模式,为华东丘陵新能源开发提供“生态优先、农光共赢”方案。据了解,项目预计年均发电1.1亿千瓦时,节约标准煤1.35万吨、减排二氧化碳3.54万吨,相当于种29.5万棵树。项目优先保障当地用电,余电接入华东电网,预计可满足5万户家庭年用电。
返回电话:86-10-64661710
传真:86-10-64661186
邮箱:g-contact@citic.com
信访邮箱:xinfang@citic.com
地址:中国 北京市 朝阳区
光华路中信大厦
©2015-2022 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30779-2号-2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327号
请使用IE10及以上内核浏览器,建议使用Chrome、Firefox、360最新版等。
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