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的北京,时维金秋,万物呼晴。20日,在第三届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结束之际,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邀请来自欧亚和阿拉伯地区25国媒体人士走进中信,来到中信环境与北京排水集团合作项目——北京槐房再生水厂(以下简称槐房再生水厂)实地参观,外媒人士在争相提问、热烈交流间,探寻一滴水如何在科技“护航”下重生,了解让污水变生态补给水的生态“膜法”,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场景,共话“一带一路”绿色新可能。
▲参观沙盘模型
尾水“养”出美丽湿地
“太超出想象了!”阿尔及利亚通讯社记者纳比勒·布沙马对槐房再生水厂的构造惊叹不已,“真想不到,这片美丽的湿地公园下面,竟然有一个如此庞大的地下工程,这简直像一个魔法。”
▲争相拍摄湿地美景
在用污水处理厂尾水“养”出的“巨型屋顶”上的湿地公园内,水青草碧、鸟栖鱼藏。外媒人士走过湿地栈道,驻足停留、拍照留念,用镜头、笔触记录美景。而他们所在的栈道下方,就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全地下、封闭式再生水厂。
湿地公园作为槐房再生水厂的配套项目,占地15.67公顷,相当于约22个标准足球场大小。槐房再生水厂每天“吞纳”的市政污水,经“膜法”处理后蜕变成高品质补给水,排放到湿地等周边水环境中,涵养绿色生态,勾勒出一幅幅水墨画卷。
▲对清澈水样里的鱼虾发出惊叹
在水厂“一亩泉”出水口,一位外媒记者用打水器取水观察水样时,意外打到一只活蹦乱跳的小虾。“随意舀起的水里就有小鱼虾,整个水厂都被绿植、湿地覆盖,很难想象这是个污水处理厂,太让人震撼了。”摩尔多瓦“诺伊”通讯社记者谢尔盖·若鲁迪赞叹道。
纳比勒·布沙马表示,这种在地下空间建设水厂,并与周边环境自然融合的方式,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例证,也给阿尔及利亚的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带来非常有益的启发。
“Wonderful !” 科技“膜法”高效“去污”
地面湿地展现的生态“魔法”,源于地下水厂的科技“膜法”。在槐房再生水厂的地下膜池区,外媒团观摩了水厂的污水处理整体流程,重点参观了污水处理最核心环节膜处理车间。
“Wonderful!”埃及《消息报》记者阿斯玛·哈立德·哈贾吉激动地说到,槐房再生水厂和印象中的污水处理厂大不一样,“听不到机器轰鸣,闻不到污水异味,到了地下厂区才发现‘奥秘’,原来是全封闭式水厂。”
整个水厂唯一能打开盖板看到污水的地方,就是MBR膜处理泥水分离车间,在这里,隐藏于污水下的MBR工艺超滤膜产品,通过每一根中空纤维膜上直径只相当于头发丝千分之一的小孔,高效去除污水中99%的悬浮固体及绝大部分细菌、微生物。
▲在地下膜池报道中国先进膜技术
白俄罗斯广播电视台第一国家频道雅罗斯拉夫·丹尼连科对地下膜池像“面条”一样的膜产品非常感兴趣。“白俄罗斯被称为‘万湖之国’,我们非常需要这种全球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,期待能与中信集团展开更多合作。”
▲观察膜出水水样
哈萨克斯坦“头条新闻”信息网出版主编迪丽亚拉·叶尔马甘别托娃表示,哈萨克斯坦与中信有很多合作项目,在看到地下膜池超一流的环保技术后,对两国合作项目感到非常放心、安心,也很有信心。
“绿色丝路”里的中信力量
参观完后进入座谈环节,交流刚开始,记者们就迫不及待地争相举手、频频发问,就中信海外业务开展、项目建设计划、社会责任履行等情况展开热烈交流。
▲座谈交流气氛热烈
“中信‘一带一路’沿线业务已给很多国家的发展带来助益,未来是否能与阿拉伯国家开展更深入合作?”
“中信是否会到约旦投资兴业?”
“中信环境在哈萨克斯坦开展的KBM油田回注水项目进展如何?”
“中信环境是否有计划在埃及开展水处理、水环境项目?”
……
▲座谈会现场
一连串的发问,凸显出外媒记者对中信多年海外业务布局的认同,对所在国家与中信集团开展合作的强烈意愿与热切期待。
“中信在环保领域的成就,今天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,我们看到了中信人的勤奋与智慧,看到了中信集团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就。”毛里塔尼亚《消息报》记者艾哈迈都·穆罕穆德·穆斯塔法表示,世界有共同的未来,人类有共同的命运,希望中信不断发展、中国不断发展,给世界、给人类一个美好的未来。
中信集团董事会办公室副主任刘广介绍,中信秉持“开放共享”理念,发挥产融并举、业态多元的优势,在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合作框架内,聚焦互联互通,深化务实合作,促进共同发展。在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,中信集团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,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,正在深入推进“两增一减”的双碳战略,并探索具有中信特色的双碳全产业链服务模式。
中信环境党委书记、董事长杨书平表示,作为中信集团在生态环保领域唯一投资建设运营平台,中信环境已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22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环保业务,深度参与当地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。未来,中信环境将充分发挥自身环保行业全产业链优势,共建“绿色丝路”,共创绿色未来,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建设发展提供更多中信方案、贡献更大中信力量。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