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信集团1979年由荣毅仁先生组建。成立以来,中信集团充分发挥了经济改革试点和对外开放窗口的重要作用,通过引进国外资金、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,按照国际惯例办事,在计划经济体制中探索走市场经济的道路,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,在国内外树立了良好信誉和形象。目前,中信集团已发展成为一家具有较大规模的跨国综合性企业集团。
多元中信
中信集团按照“践行国家战略、助力民族复兴”的使命要求,以“打造卓越企业集团、铸就百年民族品牌”为发展愿景,以“深化国企改革、加强科技创新和融入区域战略”为工作主线,深耕综合金融、先进智造、先进材料、新消费和新型城镇化五大业务板块,致力于成为践行国家战略的一面旗帜,国内领先、国际一流的科技型卓越企业集团。
责任中信
承前启后,继往开来。站在中信40年后再出发的起点上,我们将继续秉承“诚信、创新、凝聚、融合、奉献、卓越”的中信核心价值理念,践行“32字中信风格”,不断完善员工管理、环境管理、品牌管理和公益管理,为践行社会责任提供新可能,与国家、与社会、与时代同呼吸、共命运,共创自然与人类的美好未来。
当前语言版本:中文
近日,工信部公示2025年度卓越级智能工厂项目名单(共274家),中信集团在高端矿山装备与特钢制造领域共4个项目入选,分别来自中信重工,中信泰富特钢旗下兴澄特钢、大冶特钢和扬州特材。
继2024年度中信戴卡、南钢集团、中信泰富特钢旗下青岛特钢、中信国安旗下青海锂业4个项目首批入选后,中信集团卓越级智能工厂总数已增至8家。卓越级智能工厂由工信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评选,要求企业在生产智能化、装备管控、数据集成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达到行业领先水平,树立全国智能制造标杆。
中信重工“数据驱动的高端矿山装备智能工厂”打通研发设计、生产制造、经营管理、运维服务等全流程业务数据通道,自主研发三维参数化研发设计云平台、数字化精益制造平台和热加工工艺数据库,突破离散型智能制造“卡脖子”技术,提升研发效率30%,提升生产管理效率20%。同时,构建了行业首创的矿山装备工业互联网平台,为客户提供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矿山装备故障诊断、预测性维护、工艺分析优化等智能化服务,使设备停机率降低30%,赋能用户提升产能10%以上。该工厂形成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离散型制造典型应用案例,多次入选工信部试点示范。
兴澄特钢“产销协同的高性能特殊钢智能工厂”构建了覆盖特殊钢冶炼、精炼、连铸、轧制全流程的数字孪生体系,依托“AI+工业机理”开发了100余项智能应用模型;建成“1个数字孪生中心+3大工业互联网平台+6大智能单元”的智能中枢,通过智能排产算法显著提升定制化需求响应能力,并以能碳双控数字平台推动绿色智能制造。从原料到成品,兴澄特钢全链路优化能力显著,产量提升14.4%、吨钢能耗降低10.46%、交货周期缩短20.3%、质量损失降低46.7%,实现了“高定制、高品质、高效率、低碳、低成本”的发展目标。
大冶特钢“特种高精度无缝钢管精益智能工厂”贯彻“人本数智”的全新产业生态理念,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基础,针对典型场景体系化部署智能制造装备、工业软件和系统,实现了研发设计仿真优化、生产动态智能调度、质量精准追溯预测、设备智能运维保障、能源精准管控优化。工厂将人工智能与生产、质量、安全、能源管控等各环节深度融合,探索出了一套精益管理新模式,实现基于大规模、小批量、多品种特种无缝钢管的全流程柔性制造和智能制造。
扬州特材“云边协同的高品位氧化球智能工厂”在设备端建立了边缘智能应用系统,整体实现了“工业传感+物联网动态感知”“机理模型+知识库智能诊断”“大数据+机器学习优化决策”的智造智管模式。搭建私有云,运用超融合技术对存储、计算等云资源进行动态调配和管理。通过数字孪生、3D建模等技术,突破传统的单一工序监测,实现球团产线生产全过程的可视化监测,并通过大数据分析,对球团产线全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,实现降本增效。目前工厂的球团矿综合质量稳定率可保持在94%以上。
近年来,中信集团以智能应用为抓手大力推进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,目前已在智能制造、智慧金融、智慧农业、智慧出版等领域培育出一批行业领先的数智化应用。未来,中信集团将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,以更大力度、更实举措推动“人工智能+产业”向更大范围拓展、更深程度渗透、更高层次演进。
返回电话:86-10-64661710
传真:86-10-64661186
邮箱:g-contact@citic.com
信访邮箱:xinfang@citic.com
地址:中国 北京市 朝阳区
光华路中信大厦
©2015-2022 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30779-2号-2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327号
请使用IE10及以上内核浏览器,建议使用Chrome、Firefox、360最新版等。
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